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4K原盘 类型:     天影4K 1710浏览

◎译  名 桂河大桥 / 桂河桥
◎片  名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年  代 1957
◎产  地 英国 / 美国
◎类  别 剧情 / 历史 / 战争
◎语  言 英语 / 日语 / 泰语
◎上映日期 1957-10-02(英国)
◎IMDb评星  ★★★★★★★★☆☆
◎IMDb评分  8.2/10 from 217,893 users
◎IMDb链接  https://www.imdb.com/title/tt0050212/
◎豆瓣评星 ★★★★☆
◎豆瓣评分 8.4/10 from 23,056 users
◎豆瓣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4958/
◎片  长 161分钟
◎导  演 大卫·里恩 / David Lean
◎演  员 威廉·霍尔登 / William Holden
亚历克·吉尼斯 / Alec Guinness
杰克·霍金斯 / Jack Hawkins
早川雪洲 / Sessue Hayakawa
詹姆斯·唐纳德 / James Donald
杰弗里·霍尔内 / Geoffrey Horne
◎编  剧 迈克尔·威尔逊 / Michael Wilson
卡尔·福尔曼 / Carl Foreman
◎副  导  演 特德·斯特吉斯 / Ted Sturgis
Gus Agosti Gus Agosti

◎简  介

二战期间,日军占领了缅甸边境的一个战俘营。出于战略需要,日军将在缅甸与泰国交界修建一条大桥,同时希望战俘营里战俘出力,但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亚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饰)认为这违反日内瓦公约拒不执行。于是尼科森等人被关了禁闭,但是没了尼科森的带领, 战俘们表现消极,而且因日本设计方面的不足,建桥工作陷入了停滞。日军无奈只好放出了尼科森等人,获释后尼科森感到在破坏一切的战争里何不做点建设,于是开始投入到建桥的工作。与此同时,逃出去的美军俘虏希尔兹(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饰)接受盟军一个特别任务,就是大桥建成之日将它炸毁。

◎获奖情况

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 (1958)
最佳影片 萨姆·斯皮格尔
最佳导演 大卫·里恩
最佳男主角 亚历克·吉尼斯
最佳男配角(提名) 早川雪洲
最佳改编剧本 卡尔·福尔曼,皮埃尔·布尔,迈克尔·威尔逊
最佳摄影 杰克·希尔德亚德
最佳剪辑 彼得·泰勒
最佳配乐 马尔科姆·阿诺德

第15届金球奖 (1958)
电影类 最佳剧情片
电影类 最佳导演 大卫·里恩
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男主角 亚历克·吉尼斯
电影类 最佳男配角(提名) 早川雪洲

◎台词金句

Colonel Nicholson: I’m adamant. I will not have an officer from my battalion working as a coolie. 尼尔森上校:我强调,我不会让我部队里的任何一位军官像一个苦力那样干活。
Colonel Nicholson: Tomorrow it will be twenty-eight years to the day that I’ve been in the service. Twenty-eight years in peace and war. I don’t suppose I’ve been at home more than ten months in all that time. Still, it’s been a good life.
尼尔森上校:明天将是我在军队里服役的第二十八个年头。二十八年,战争和和平交织的二十八年。在这期间,我在家里待的时间不超过十个月,然而,这依然是非常棒的生活。

Colonel Nicholson: One day the war will be over. And I hope that the people that use this bridge in years to come will remember how it was built and who built it. Not a gang of slaves, but soldiers, British soldiers, Clipton, even in captivity.
尼尔森上校:总有一天战争会结束的,我希望在那一天,经过这座桥的人会想起,这桥是怎样建成的呢?谁建造的它?建造它的人不是一帮奴隶,而是军人,英国军人,斯利普顿,被俘虏的军人。

Colonel Saito: A word to you about escape. There is no barbed wire. No stockade. No watchtower. They are not necessary. We are an island in the jungle. Escape is impossible. You would die.
斋藤上校:我还需要跟你们说说逃跑的事情。这儿没有铁丝网,没有栅栏,也没有瞭望台。这些都不需要。这儿是丛林中的僻壤,逃跑是不可能的,你们会死的。

Colonel Saito: Do not speak to me of rules. This is war! This is not a game of cricket!
斋藤上校:别跟我提规矩,这是战争!不是板球赛!

Major Clipton: Madness! Madness!
斯利普顿:疯狂!真是疯狂!

Major Shears: I’d say the odds against a successful escape are about 100 to one. But may I add another word, Colonel? The odds against survival in this camp are even worse.
希尔斯:我要说的是,成功逃离这儿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一,但是上校,我可以再说一句话吗?在这个兵营生存下来的几率甚至更小。

◎幕后揭秘

[关于电影]

从日本导演大岛诸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到商业喜剧片《胜利大逃亡》,“战俘营片”这种重要的战争类型片在电影史上和影迷心中都留下了深刻而有力的印记。著名导演大卫•里恩1955年拍摄的《桂河大桥》无疑是该类型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片根据彼埃尔•布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被称为50年代最雄伟的战争片,并凭借近乎完美的制作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导演、编剧、剪辑、配乐等七项大奖。其中,英军上校尼尔森的扮演者,英国明星亚历克•吉尼斯则因其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荣登当年奥斯卡影帝宝座。

故事在两条线索的交错进行中逐渐展开,一边是尼尔森上校等人在战俘营的经历,另一边则是美国大兵希尔斯的逃亡生涯,导演似乎是故意把英国人和美国人放在同一情境中的对立位置上,从而完成对英国国民性的尖锐批判和深刻的剖析。

结尾时,那座设计精良的美丽大桥在它的建造者面前毁于一旦,随着那块写有“此桥系由……”的木牌缓缓漂流而去,很多问题不可避免地浮上水面:尊严和荣誉感到底有多重要?规则和纪律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唐吉诃德在现代社会中是英雄吗?

影片前半部分:英军战俘不畏日本军官的折磨,支持原则,维护尊严;但影片到后半部分,角色似乎发生了转换:日本军官从恶魔的外表展现人性的一面,而英国军官在面对必须炸毁自己兴建的桥梁时表现出来的僵硬思维,同样令人惊讶。本片可视为是三个军人的故事,每个人身上既有着民族性,同时也有独特的个性。日本军官齐滕大佐外冷内热,武士道精神尚未完全泯灭他的人性;亚力克·金纳斯扮演的英国军官浑身上下都充满尊严,但似乎有点走火入魔;威廉·霍尔登扮演的美国军官有点流里流气,但他应变能力强,关键时刻也能明辨是非。大卫·里恩擅长以激情澎湃的手法演绎大时代下的个人悲欢,被认为是最精于电影技巧的导演,以至专门有一个词“里恩式”来形容他的这种风格。《桂河大桥》以“二战”时期以日本征服南洋为背景,以修建桂河大桥为中心事件,描写了日本一个战俘营的故事。全剧围绕着英、美、日三国军官之间的纠葛与对立而展开。片中,充满骑士精神的英军军官、敢于行动的美军军官与用武士道精神训练出来的日军军官形成尖锐的对照。这部撼人腑肺的反战题材与艺术质量较高的影片,令人痛苦而雄辩地阐述了战争的荒谬性及破坏力,它堪称电影史上最曲折、最深刻的战争题材电影。[关于主人公]

当我们谈到国民性——更多的是谈及其中的劣根性,我们会想起阿Q,西班牙人可能要捧出唐吉诃德,英国导演大卫•里恩则塑造出了尼尔森上校。

在日本战俘营里,被敌人拿枪指着强迫修建大桥,如果是美国人,他们一定首先想的就是自由,就是想方设法地逃跑,希尔斯正是如此;要是法国人呢,他们应当在战俘营里追求享受,即使劳累也不忘追女人或是搞艺术(当然,没有女人),因此最大的合理性就是与日本人谈法国文学……那么英国人呢?比如说本片的主人公尼尔森上校。

尼尔森上校可能是最好的军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最差的军人。在他与日本人的冲突中,尼尔森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的行为规范,他很有礼貌的,客气却冷淡,近乎偏执地强调《日内瓦条约》中关于军官不应当参与战俘营劳动的规定。虽然他是在日本人的战俘营里当着俘虏,但是他的精神上根本没有把鈤本人放在眼里(这一点倒是跟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些相似),他们是来自东方的下等民族、野蛮人,而在尼尔森看来只有遵守战争规则的上等人、贵族和绅士,才能与他同处于一个档次上——当然,主要是指精神档次。

正是这种来自“贵族”的尊严,而非简单的“军人”的荣誉感,使尼尔森成为帮助日本人建造桂河大桥的领导者。这样的巨大转变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如此自然地完成这次转变,也正是大卫•里恩的高妙之处。正如军医所说,“如此认真的帮日本人建桥,简直就是叛国行为。”但尼克森已经没有心思去考虑战争中的对立问题了,历经苦难和折磨之后(他不屈从于斋藤的暴力,也绝不是懦夫和胆小鬼),他满脑子都是大英帝国的尊严和古典主义式的荣誉感,他自豪地说:战争总会结束,以后使用这座桥的人会记得,建造这座桥的不是一群奴隶,而是一批英国军人。

于是悲剧发生了,没人故意制造悲剧,但是悲剧的结局往往就潜藏在看起来一本正经的事实后面,几乎没人能幸免,也没人能看得清,有谁愿意舍弃自己的幸福,去换取卡桑德拉的眼睛呢?然而,如果不可避免地身在其中,我们也只能像医官斯利普顿一样惊叹——疯狂,真是疯狂![关于配乐]

看过桂河大桥的朋友一定会记得影片开头部分,被俘的英国军人衣衫褴褛,却排着整齐的队伍用口哨吹出轻松有力的曲子。这首《波基上校进行曲》在1914年便由约翰•奥尔福特(Kenneth John Alford)作出,而在40多年后才因《桂河大桥》为大家所熟知,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流行曲,因此这首曲子也被称为《桂河大桥进行曲》。

《波基上校进行曲》原本为一首管弦协奏曲,在本片中被选编为用口哨和管弦混合奏出,效果非常之好,于是此后该乐所有的版本都采用口哨音演奏。

《波基上校进行曲》采用回旋曲式,这种曲式源自欧洲民间的轮舞曲,十八世纪初叶法国古钢琴曲多用之,以一再反复的基本主题与若干各不相同的“插段”交替出现为原则。由于其欢腾、热烈、形式感强的特征,回旋曲式几乎可以被看作欧洲古典主义的代表,《桂河大桥》却采用了随意的口哨声将其进行演绎,所以说,在影片幽默诙谐的配乐声背后,不能不说还有一丝讽刺的意味。而相比于《波基上校进行曲》高亢有力的结束音,《桂河大桥》结尾却是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大悲剧。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采集均来自互联网,我们不提供任何上传、存储、播放,若侵犯您的权益请邮件联系tianying4k@163.com,我们将尽快处理。